无锡石雕人像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并不因时代和社会及国家的更迭而中断。中国春秋战国无锡石雕人像开始出现,继商、西周之后进一步繁荣与发展。无锡石雕人像在西方国家历史也很悠久。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及17、18、19世纪,直到20世纪,几乎遍及各国的大小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及其文化的重要组成。
在中国,虽然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至都城咸阳销毁,并铸成12个各重24万斤的大铜人,排列在阿房宫殿前,但并不似西方那样自觉将其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也未出现类似西方的无锡石雕人像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成都、广州、重庆等地建立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无锡石雕人像代特别是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无锡石雕人像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在无锡石雕人像创作十分活跃的情况下,代初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和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负责全国城市雕塑的规划、筹备、协调及创作工作,从此中国的无锡石雕人像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①人的形象大为丰富,数量增多,出现了武士、侍从、伎乐、舞人等各种不同社会地位的形象,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前进了一步,雕塑手法逐渐摆脱程式化,形象写实、生动②雕塑材料的使用更加广泛青铜、金、银、铅、陶、玉、石、牙、骨、木等不同质材各尽其长,而且出现综合使用的趋向各种材料的制造工艺也有新的发展,如青铜工艺分铸、焊接等技艺的发展,失蜡法的应用,错金银等镶嵌技艺的风行,使作品的制作竞求奇巧华美因之,追求繁缛华美,成为这一时期主导的审美倾向,在青铜、玉和漆木的雕塑中尤为突出。此时期的雕塑尚未从工艺美术中脱出,所以仍然保留着很强的装饰性③主要有偶人和作为器物装饰的人形支架、器座及小型佩饰等偶人又称相人、像人,以青铜、陶、木等不同材料做成,其中主要是俑。
春秋后期俑在各地普遍出现陶俑主要有山东郎家庄1号东周殉人墓所出的6组,女俑多作舞姿,脸部削成斜面,以黑彩勾出眼、眉,胸部丰满,衣裙曳地,施红、黄、黑、褐色条纹。男俑披巾,手中持物由于烧制火候极低,大多已残毁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早期墓葬出土陶俑中的舞俑群,造型简略而姿态生动。彩绘木俑多出于战国楚墓,有仆侍、庖厨、伎乐等不同的身份。
湖南长沙406号楚墓所出30个木俑,男女有别,一般是雕刻出身体形状与五官后,先涂白粉,再以墨、朱两色绘出眉目胡髭及冠、带、襟、袖、裾等,手足和佩剑是分别制成后装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