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雕塑:唐代开元寺石经幢雕刻结构和图案

石雕基座为四方形的须弥座,每边以“压地隐起”和“减地平”相结合的浅浮雕手法,雕出四个坐佛,四面总中源16个坐佛,雕刻精细,线条流畅,线条重叠穿插,佛面轮廓柔和圆润,具有体积感…
发布时间:

当前位置:雕塑雕刻网 > 文章资讯 > 佛教雕塑:唐代开元寺石经幢雕刻结构和图案

   唐代在经幢的砌石施工中已运用了绞车之类的起重工具,在胶结方法上,也运用了在石缝间灌铁水的技术。宋代石经幢向高轰发展,其结构比唐代复杂的层数比唐代增高,施工技术、吊装技术和胶结技术都有新发展。宋以后,营造经幢之风逐渐减退,到了明清,则更为稀少。经幢暗示着佛教的隆重和威仪,宣扬着佛教的思想,营造了佛寺建筑在空间上的壮观气势,丰富了寺院空间组群的层次。

寺庙大型经幢雕塑

它还是一种建筑化的仪仗,有效地彰显着佛教徒的虔诚和浓烈的禅宗氨氛潮州开元寺的石经幢是唐代经幢的代表。据乾隆年间《潮州府志·寺观》记载,有“开元寺在城内甘露坊,创干隋唐,兴废不一。”潮州开元寺应建于隋末唐初。根据《唐会要。杂记》记载:“唐开元廿六年戌寅六月一日救每州下定形胜,观、寺改以‘开元’为额。”明代的《释氏稽古略·卷三》记载:“唐玄宗开元廿六年诏天下州郡各选一大寺以纪年号,额曰‘开元寺’。”可知开元寺为唐开元廿六年改名的寺院。

石雕经幢,寺庙青石经幢

寺内现存的石经幢为唐代珍品,一对位于山门内庭前,如塔形状,一对位于大雄宝殿前,如烛台状走进潮州开元寺山门,迎面是两座顶高6.65米,须弥座周长7.85米的唐代石经幢,极为雄伟壮观。每一座石经幢由25层石构件组合叠砌而成,且每一层石构件都赋予精工雕饰。最下层是八角形式的须弥座,有力士以头顶幢柱,因年久的风化,图案已经模糊不清。第13和19层的莲花座法,凿出凹凸起伏变化的莲花瓣,象征佛教的纯洁和崇高。

寺庙室外摆放大理石雕刻陀罗尼经幢

第7层为幢身柱层,雕刻陀罗尼经文,估计应该是用“减地平和素平”的方法来雕刻,因岁月已久,现今不见经文其余各层均以“素平”和“压地隐起”法,来雕刻佛像、天神、蟠龙、祥云和水波。按照一凹一凸的韵律向上,每一层逐渐缩小,最顶端的宝顶中庭大雄宝殿前的天井东、西各有一座四方形的石经幢。经幢造型似古代四方形古灯烛,民间称这种幢为“石蜡烛”。“石蜡烛”分三个层次。

大理石石雕宗教寺庙经幢雕塑

石雕基座为四方形的须弥座,每边以“压地隐起”和“减地平”相结合的浅浮雕手法,雕出四个坐佛,四面总中源16个坐佛,雕刻精细,线条流畅,线条重叠穿插,佛面轮廓柔和圆润,具有体积感同时,运用这种“压地隐起”的技法使雕刻面的每一个制高点处在同一平面上,不会因为题材而超出建筑的结构范围。佛像周边用“减地平级”的手法,刻出图案花纹,与佛像的“压地隐起”这一浅浮雕手法形成对比,丰富了须弥座的层次感。中间层次的四面,镌刻太子的走过四城图,大面积运用“减地平级”的雕刻方法,目的是保持幢身的整体性。顶层为石蜡烛层,象征佛光普照。唐代此风全国佛寺盛行。。

景区景点大型经幢
上一篇:传统石雕:不锈钢雕塑是在传统石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下一篇:石雕老虎:石雕老虎雕塑独特的相关文化
电话咨询
135-8216-1651
微信咨询
i-Ludeng客服微信二维码
返回顶部
产品 顶部 135-8216-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