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麒麟,简称麟,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鹿、犀、牛、马、狼、羊等动物,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神物,所谓“毛虫三百六十而麟为之长”《大戴札记》。其形象说法不一,有的说麟是“麇身,马足,牛尾,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草木藐》,有的说麟是“麇身,牛尾,狼额,马蹄”《京房易传》,还有说是“羊头”、“狼头”的。
明代人夏元吉则从石雕麒麟的形象中看到了“龙首”、“凤臆”,和“龟文”,他在《麒麟赋》中描绘道:“丰骨神异,灵毛莹洁、霞明龙首,云拥凤臆星眸眩兮昆耀,龟文灿兮煜熘。牛尾拂兮生风,麇身动兮散雪。蹄马蹄兮香尘接腕,耸肉角兮玉山贯额。”发展至当代,有人将麒麟的体貌特征总结描述为:龙头,鹿角,猪鼻,虎背,熊腰,狮身,鱼鳞,凤尾,马蹄。在古人心目中,麟是“木精”,是“仁兽”、“瑞兽”,是“毛虫之长”、“毛类之俊”,“四灵之首,百兽之先”。
它“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它“游必择土,翔必后处,不履生虫,不折生草”,甚至“不犯陷阱,不罹罘网”它罕见的长寿,少则活一千年,多则达三千岁。它和有德之君相配合,“王者至,仁则出”,“德至鸟兽则麒麟臻”。据说孔子曾为一只左腿被打断的麒麟而流泪。有人问他原由,孔子说:麟是有明王当政时才出来的,这只麟出来的不是时候,因而遭到伤害,我因此而伤感。于是,我们在史籍中看到了许多麒麟“有明王则见”的情形,如“黄帝时,麒麟游于郊薮”、“唐虞之世,麟凤游于田”、禹时“麒麟步于庭”等等。
显然,麒麟崇拜和龙凤崇拜一样,也是古人对身外世界,尤其是对动物界疑惑、敬畏、理解、崇拜的产物,所谓“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也总是寄托着、体现着古人对理想社会、对仁道德政、对贤明君主的向往和赞美麒麟雕刻的神性可以用兆瑞、通灵、秉德、体仁、显贵等来概括。吉祥嘉瑞是这些神性的集中表现。所谓“兽则麒麟角端”》),“恩及羽虫,则麒麟至,张网焚林,则麒麟去”,“天下太平则至”。相传孔子将生未生之时,有麒麟吐玉书于山东曲阜阙里人家,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明白这是祥瑞的征兆,就将一条绣绂系在麒麟的角上。麒麟便带着这条丝绳儿,在阙里歇宿了一夜,第二天才离去。不久,孔子,这位未来的大圣人就降临到人间。
从此,便有了“麒麟送子”一说后世的人们多雕刻、刺绣、绘制以“麒麟送子”为题材、为内容的石雕工艺品、金银项链、挂作、帽饰、裹肚、图画等,作为祝贺亲友得子的佳好礼品。石雕貔貅与麒麟的区别主要在两点:貔貅是豹虎类的趾状足,麒麟马羊类的蹄形足;貔貅身无麟甲,而麒麟身生麟甲。貔貅与麒麟的相似之处主要在头部:两者都长着一个所谓的“龙头”。貔貅与石雕麒麟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同在瑞兽之列,都是人们喜欢的吉祥物,所谓“人不亲行亲”。
近年有人将具有驱灾辟邪、招财纳福功能的“五瑞兽”排了个次序,分别是貔貅、麒麟、石狮子、龙龟、金蟾石雕貔貅居首位,接下来便是麒麟。。